查看原文
其他

文化 | 杜诗不老,回响在杜甫草堂里的童声

2017-08-13 张广智 社会科学报

点击上方“社会科学报”关注我们哦!

草堂

让骆鸿宇这些小讲解员们传颂杜诗,传颂诗史,一代又一代,必将使“诗圣”和“诗史”永葆青春,永葆其生命的活力,至所望矣!

报纸原文:《杜甫草堂里的童声》

作者:复旦大学 张广智


丙申秋日,到川大参加了史学理论前沿论坛的盛会。会后,川大的朋友们都说:“倘来成都,不去杜甫草堂,凭吊诗圣,那就白来了。”此言不虚,在他们的心目中,杜甫草堂是成都的文化坐标,是这座城市的灵魂,是一部世人永远读不完的大书。

  

说着,说着,就出发了。到了,草堂内游人如织,秩序井然,大家都抱着敬畏的心情,朝拜的虔诚,一处又一处,浏览、驻足、细看、省思。  



蓦然间,从不远处传来朗诵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的声音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……”

  

声纯,音悦,然稚气未脱,分明是一个孩子的声音。童声吸引了我们,只见一群游人跟着这个孩子,从柴门至大廨(类似杜甫办公的地方),在清癯消瘦然目光犀利的杜甫雕像前,那孩子又娓娓讲来。他小小的个头,却戴着一副眼镜,估摸十岁的样子,身穿红马夹,背后四个大字很令人瞩目:杜甫草堂。他步态稳健,俨然像个“小大人”。

  

公元759年岁末,杜甫来到成都,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,找到一块荒地,先开辟一亩大的地方建屋。他四处张罗,十分忙碌,百般操劳,草堂终于在次年春末落成。饱经战乱、深受颠沛之苦的他,终于有了一个温馨的安身之所。别小看这简朴的茅屋,它的落成具有象征意义,文学大家冯至先生在他的《杜甫传》中指出:“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,人们提到杜甫时,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,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。”

  


文脉需世代传承,前几年,杜甫草堂管理部门在附近的草堂小学及其他学校招聘志愿者,他们从千余人中挑选四五十人,经培训担任小讲解员,这个孩子就是他们中的一位,那应该是百里挑一吧。此举值得点赞,它不仅让孩子们从小受杜诗熏陶,而且通过小讲解员的讲解,向众人传颂诗史,进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优秀的传统文化,功莫大焉。

  

在诗史堂,又见杜甫雕像,他并不孤独,有李白陪着,也只能是李白。此景激起了那位小讲解员的诗兴,且听: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……”(李白:《将进酒》)这分明是从童声中吟出来的“盛唐之音”!小朋友的声调忽而变得深沉,但仍以磅礴的气势背诵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 “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……”

  

杜甫在成都草堂住了三年零九个月,写下了240多首不朽的诗篇,唯这首最为有名,使杜甫草堂得以扬名天下。

  

走过工部祠,走过草亭碑,最后就是杜甫的草屋了。杜甫当年住过的茅屋,历千年之久,早已不复存在了,后经历代培修,不断扩充,才扩至现在的20万平方米,好像是座公园,园内树木葱茏,林荫蔽天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草屋,其地理方位与当年应该差不多,因为有“浣花溪水水西头”、“万里桥西一草堂,百花潭水即沧浪”、“背郭堂成荫白茅”、“时出碧鸡坊,西郊向草堂”等杜诗佐证。草屋是杜甫草堂的核心,游人到此均慢步,似乎个个都在踩着杜甫当年所留下的脚印,走在先贤走过的路上。

  

我问小讲解员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答道:“骆鸿宇。《骆驼祥子》的骆,……”说到这里,他戛然而止,反问道:“《骆驼祥子》是谁写的?”我故意说:“不知道。”“不知道了吗?让我来告诉你们吧,那是大作家老舍先生写的,写的是北京普通百姓的故事。”同行北京友人王君问:“你到过北京吗?”“到过,今年夏天。”“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的?”他说不是。他是去北京参加全国性的第十二届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,得了二等奖。赛后,他参观了北大、清华后,更坚定了自己的志向。说到这里,众人问:“什么志向?”他坚定地回应大家:“进北大,将来当作家。”不等我们夸他,他继续介绍他的名字:“鸿是鸿图大业的鸿,宇是宇宙的宇。”“骆鸿宇,好样的,有志气!”我们都齐声赞扬他。

  


从柴门至草屋,一路讲来,骆鸿宇小朋友的讲解真是可圈可点,他不时即兴背诵杜诗、唐诗,又不时回答人们的提问,有条不紊,言简意赅,显出了一副“小大人”的面相。行至门口,他捧着手中的本子,向我索词,给他的讲解作出评估。我不推辞,略加思索,便在鸿宇的本子上写下了一段文字,字迹有点潦草,个别字还写了繁体字。我要他读一下,他有板有眼地读了起来:

  

“骆鸿宇小朋友是个可造之才,希望不断努力,愿你的文学梦能够有圆梦的那一天。那天,在繁花似锦的园地里,去抚摸春天。”我在这段文字后,又加了一则“附记”:“11月13日下午,复旦等校一行五人,与骆鸿宇小朋友邂逅相遇,倾听讲解,人生之乐事也。”他念完这则“附记”,又不假思索地在最后加上一句:“不亦快哉!”

  

门外,鸿宇的母亲已经在等候儿子了。鸿宇一见妈妈,便飞快地扑在妈妈的怀里。他毕竟还是个孩子,是个小学生啊!从鸿宇妈口中,我们还知道,孩子当杜甫草堂讲解员从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了,当时还不能叫小讲解员,只能称“小小讲解员”。自此他勤奋读书,求知不懈,过了三四年后才脱掉一个“小”字,成了 46 27572 46 12670 0 0 7923 0 0:00:03 0:00:01 0:00:02 7923名真正的小讲解员。杜甫草堂的小讲解员,时有流动,又不断更新,大体一直保持在五十名左右,而他却一直坚持着。

  

我伫立在杜甫草堂浣花溪畔观景:夕阳悄悄西下,落霞与浮云聚合,暮霭与晚风相伴,灿黄的树叶倒影在水面上。这美丽的景色,正是因为有了杜甫,有了草堂,才千古流芳。

  

如今,杜甫虽离我们久远矣,但杜诗不老,是我们这个素称“诗的国度”里的“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”。让骆鸿宇这些小讲解员们传颂杜诗,传颂诗史,一代又一代,必将使“诗圣”和“诗史”永葆青春,永葆其生命的活力,至所望矣!


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0期第8版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

《社会科学报》新媒体平台

相关文章


趣谈 | “读诗三百首,不做单身狗”,又想骗我去读书!

笔谈 | 张广智:敦煌千年之诗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




社会科学报


微信号:shehuikexuebao

社会科学报官网: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